图片新闻
- 1
- 2
- 3
- 4
- 5
热点文章
- 04-14
- 04-13
- 04-13
- 04-11
- 04-11
在最美的年纪 遇见最美的母校——学院优秀校友、西南大学教授柴春利专访
【人物档案】
柴春利,1998年毕业于山东省丝绸工业学校(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前身)蚕学专业,现任西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副教授, 博士,硕士生导师。1998年8月-2002年7月期间分别在山东青州桑蚕育种场和山东省宁津县丝绸公司工作;2002年9月考入西南大学蚕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所就读研究生,硕博连读,于2007年毕业,获博士学位,后留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至今。期间,2009-2010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,在美国University of Virginia(弗吉尼亚大学)Thisse 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。先后参加了国家973计划、863计划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重大研究课题,主持并完成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一项。目前已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。
与柴春利的见面是偶然的,听闻她即将回校参加其当年所在班级毕业二十年聚会活动,对其进行专访的想法也随之产生。就这样,在她回校的那一天,我们见面了。
初见柴春利,她的温婉谦逊、文雅得体完美诠释了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的含义,让每一个见到她的人,放下了拘谨的束缚,感受着她的那份安静和温暖。
回“家”的感觉,唤起心底的回忆
当再次回到校园,虽景象变化很大,但说到当年上学情景,她却是侃侃而谈。下课后相约到果园尝鲜、体育课练习健美操、专业课上种下桑树、毕业前夜与同学们一起坐在教学楼的台阶上不眠畅谈……,讲到这些满满的回忆,柴春利一脸幸福的表情,就像是说到与亲人间的生活,爱人间的甜蜜。有师长的关怀教导,有同窗的周游书海,还有专业的酸甜苦辣,这些犹如一枚枚发光的贝壳,始终在她的脑海中闪现。
看到现在学院的发展变化,她又想到母校给予的培养与美好经历,记得当时学院奖学基金名额有十个,而所在的班级就有七位同学靠自己的实力获得了,并且自己也在其中,这份荣誉值得铭记并且必须要回报。十六岁的自己懵懵懂懂,却难忘在这里挥洒的汗水,回过头来看很是幸运;夕阳下骑着自行车去采摘树叶,第一次组织实习去乡下,在学校跟女老师一起吃饭聊天,犹若知己;看到班主任“敬而远之”,心中却满怀敬佩;还有当时学校为同学们争取升本机会,回想起一幕幕的青春长歌,她仿佛找到了自强与师生恩情的起点。
励志经历,诠释“坚持”的含义
细数自己的求学经历和奋斗历程,她感慨颇多。或是在校时到乡下实习,帮助农民朋友改进养蚕技术,获得可观收益;亦或是在学校的表彰大会上,当众宣读乡亲们的感谢信,让大家备受鼓舞,这些经历使她真正喜欢上了所学的专业,也是她毕业后考入西南大学生物学硕博连读、直到留校任教至今始终从事生物学研究的原因所在。
刚留校任教那会儿,没有登过讲台、没有备过课,不知怎么活跃气氛、不知怎样和学生交流……,各种困难接踵而至,但她却不服输,自己在家里对着镜子练习讲课、课余时间听同事的课、空闲时间学习充电。就这样,她用坚持克服了困难。由一名普
采访最后,她寄语在校的学弟学妹们。假如你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,那么你就要自己努力去改变,而不是颓废、沮丧、混日子。要向着自己的目标或是梦想往前走,没有人能阻挡你,关键是你自己,只要真心付出,就会有收获。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不要轻言放弃,还是要坚持,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坚持,说不定梦想就会实现。
无论是如梭岁月还是如箭光阴,都会磨平青春的棱角,但不悔的初心却一直翻涌在心海。向往最单纯的自己,感慨最倔强的坚持,可能是长谈中不眠的夜,可能是田园中的汗水渗透,也可能是最澎拜且纯粹的追逐。我想可能这就是柴春利此时最真实的写照。